来源时间为:2022-05-15
盐城海岸线长582千米,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度的56。
盐城,江苏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江苏中部,东临黄海,南与南通接壤,西南与扬州、泰州为邻,西北与淮安相连,北隔灌河和连云港相望。盐城全市土地总面积16931平方千米,其中沿海滩涂面积4553平方千米。拥有江苏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盐城海陆空交通便捷,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内河航运五位一体的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南洋国际机场、盐城港大丰港区、滨海港区、射阳港区、响水港区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盐城市成为同时拥有空港、海港两个一类开放口岸的地级市,是国家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战略的交汇点。
位置境域
盐城市地处北纬32°34′~34°28′,东经119°27′~120°54′之间。东临黄海,南与南通市、泰州市接壤,西与淮安市、扬州市毗邻,北隔灌河与连云港市相望。全市土地总面积16931平方千米,其中沿海滩涂面积45.53万公顷,占江苏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5;海岸线长582千米,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度的56。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还以每年10多平方千米的速度向大海延伸。
地形地貌
盐城市全境为平原地貌,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低洼,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5米,最大相对高度不足8米。分为3个平原区:黄淮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黄淮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其地势大致以废黄河为中轴,向东北、东南逐步低落。废黄河海拔最高处达8.5米,东南侧的射阳河沿岸最低处仅1米左右。里下河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西,属里下河平原的一部分,总面积4000多平方千米,该平原区四周高、中间低,海拔最低处仅0.7米。滨海平原区位于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东,总面积为7000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该平原区大致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东台境内地势较高,一般海拔为约4米~5米间,向北逐渐低落,到射阳河处为1米~1.5米。
气候
盐城市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一般以苏北灌溉总渠为界,渠南属北亚热带气候,渠北属南暖温带气候,具有过渡性特征。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与同纬度的江苏省西部地区相比,春季气温低且回升迟;秋季气温下降缓慢且高于春温;年降水量也比本省西部明显偏多。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受欧亚大陆冷气团影响,盛行偏北风且多寒冷天气;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且多炎热天气,空气温暖而湿润,雨水丰沛。
串场河是盐城一条历史悠久大河
水文
盐城市境内河沟纵横,水网密布,长50千米以上的大型河流有12条,湖、荡、塘亦较多,河流主要为淮河水系。境内海岸线漫长,南起与南通市接壤的新港闸,北止与连云港市交界的灌河口。境内射阳河口以南至南通市启东县吕四港之间的海岸外围分布着辐射状沙脊群,又称辐射沙洲群。其范围南北长达200千米,东西宽约90千米,虽超出市境范围,但主体部分在市境。盐城市海域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海岸线总长582千米,占江苏省的56,深水岸线70千米。海域面积1.89万平方千米,其中内水面积1.21万平方千米,领海面积6753平方千米。
2019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19年统筹强化监督(第一阶段)黑臭水体专项排查情况,盐城被列入“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低于80的城市名单”,消除比例为40。10月23日,确定为“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盐城市辖境年平均降水量为1014.7毫米,折合154.1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量39.6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60.7毫米,径流系数为0.26。全市每人平均占有地表径流量为49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2670立方米的18.7。按土地调查的耕地面积计算,每亩平均占有量为313立方米,是全国亩均占有量1752立方米的17.9,属水资源贫乏区。境内均为平原地区,天然河网对水的调蓄能力有限,汛期降水形成的径流很快排泄入海,本地径流利用率很低。非汛期水源紧缺,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下旬,灌溉高峰缺水严重,特别是斗龙港以南和废黄河以北的地区。
土地资源
盐城市国土面积16931.3平方千米,其中农用地109.61万公顷、建设用地27.74万公顷、未利用地31.96万公顷,分别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4.74、16.38、18.88。全市海岸线长582千米,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度的56;盐城拥有丰富的滩涂海洋资源,滩涂总面积45.53万公顷,其中潮上带1677平方千米,潮间带1610平方千米,分别占江苏省的70、64.6、60.8。隶属于东台市、大丰、射阳、滨海、响水等县(市)的沿海滩涂,可供开发利用的面积达1300平方千米。
生物资源
盐城市境内植物种类丰富,仅木本植物就有63科、122属、201种,作物品种有300多个;蔬菜品种有22科、82种;药用植物112科、325属、420种。[19]鱼类有150种,分别隶属17目、73科、119属,主要经济鱼类中,下层有小黄鱼、大黄鱼、黄姑、黄鲫、梅童鱼、刀鲚、带鱼、青鳞鱼、鳗鱼等,中上层有银鲳、灰鲳、鳓鱼、鲅鱼和鲐鱼等,其中构成大取和小取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有30余种。辖境沿海海域的鳗苗资源极为丰富,年产白仔鳗?吨左右,占全国生产总量的45以上。头足类8种,分别隶属于5科7属,底栖动物有18种。虾类有周氏新对虾、哈氏仿对虾、葛氏长臂虾、青尾白虾等。潮间带软体动物总生物量约10万吨,其中文蛤约6万吨,青蛤0.7万吨,四角蛤蜊0.8万吨,泥螺0.4万吨,其他贝类还有竹蛏、缢蛏、西施舌、牡蛎等。蟹类有梭子蟹、大眼蟹、天津厚蟹、沈氏厚蟹、螃蛴等。
矿产资源
盐城市属贫矿地区,主要矿种有黏土矿、地热、矿泉水及部分石油天然气,其中高硅黏土储量281.5万吨。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达800亿立方米,预计总储量达2000亿立方米,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陆上最大的油气田。沿海和近海有约10万平方千米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居全国海洋油气沉积盆地第二位。郊区郭猛乡是高硅土的主要分布地区。矿区范围南北长17千米,东西宽4千米,总储量约为2500万立方米,矿产距地表仅25—70厘米。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和少量绿泥石、水云母。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盐城人文地图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盐城”之名使用到现代。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风俗民情
在盐城、阜宁一带农村,历史上有僮子做香火的巫觋活动,其内容包括:祈求丰收做青苗会、加苗会;延福消灾做太平会、火星会等。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类演出内容不断丰富,经长期衍化,逐渐发展成为香火戏。
香火戏
香火戏是一种与民间鬼神信仰联系紧密的地方小戏,又名三伙子、三可子等,最终形成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其唱腔由流行于境内的《香火调》和淮阴、宝应等地的《淮蹦子》组成。同时,香火戏艺人常与门弹词艺人结伙搭班,故香火戏中亦有许多曲调来自门弹词。
戏剧艺术
淮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被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戏和京戏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奏。民国十九年(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开始创作了采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使淮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流动地区也从盐城、阜宁、淮安一带,逐步扩大而流布江苏省。民国元年(1912年),淮剧艺人何孔德、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演唱。之后,名演员何叫天又创出了“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淮剧的传统剧目有:早期的生活小戏《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等,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和《白蛇传》、《岳飞》、《千里送京娘》、《状元袍》、《官禁民灯》等。
盐城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和泰如片。
盐城话具有江淮方言的共同语言特征,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盐城方言内部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大体可分为滨阜、建盐、丰台三小片。
丰台小片分布于大丰、东台一带,和邻近的泰州、兴化方言基本一致,具有典型的江淮官话泰如片的特征,如部分古全浊声母上声、浊声母去声字今有两读,文读去声不送气,白读阴平送气等,属于江淮官话泰如片。
滨阜小片则无以上现象,具有江淮方言洪巢片的典型特点,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分部于阜宁、滨海和响水南部,射阳北部。
建盐小片分布于亭湖、盐都、建湖,射阳南部,大丰北部,处于洪巢与泰如两片的过渡地带,特点上互有交叉,但仍以洪巢片特点为多,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的普及与普通话的推广,使得盐城方言内部的新老差别益显著,一些老的字音、词语正在逐渐为新的字音、词语所代替,例如父亲的称谓,由“爷”变成了“爸爸”。
风景名胜
盐城主要景点
2018年,盐城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已达40多家,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17家,3A级旅游景区8家。“东方湿地、鹤鹿故乡”,盐城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582千米的海岸线对应着广阔的海洋。沿海滩涂面积683万亩,占江苏省滩涂总面积的75,全国的1/7,且每年以5万亩的成陆速度增长。绵延数百千米的滩涂湿地拥有丹顶鹤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在建的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这里海天相接,草木茂盛,鹤舞鹿鸣,一派原始生态风光,是近百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和近千种动植物栖息生长地。
世界遗产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
2019年7月5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这块位于盐城的自然湿地成为我国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江苏首个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空白。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一个系列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包括16个申报点。此次成功跻身“世遗”的“第一期”范围包括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世界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结果显示,第一期提名地能够成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保护世界遗产的成功典范。
景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中华麋鹿园(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